21全球觀察|“去全球化”、脫鉤論不絕于耳?麥肯錫認為全球互聯迎來“新風口”

2023-02-17 23:16:03

近年來,美國等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著力打造本土供應鏈或“盟友供應鏈”,“去全球化”、脫鉤論不絕于耳。

但真實情況遠非如此悲觀。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兼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聯席院長林桂蓮(Kweilin Ellingrud)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像半導體這類跟國家安全相關的行業(yè)可能有去全球化的趨勢,但其他大部分領域仍然呈現緊密的互聯互通趨勢。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月16日發(fā)布的最新研究《全球流動:世界互聯互通的紐帶》發(fā)現,當今世界依然保持著相互依賴的格局,通過商品、服務、資本、人員、數據和思想的全球化流動而彼此連接。并且,沒有哪一個區(qū)域能做到自給自足。即便是面對近年來的各種巨變與沖擊,全球流動仍表現出強勁的韌性。


(資料圖片)

最新公布的中德貿易數據便是明證。德國聯邦統(tǒng)計局2月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德國和中國雙邊貿易額升至創(chuàng)紀錄的2979億歐元,中國連續(xù)第七年成為德國最重要貿易伙伴。2022年,德國從中國進口額為1911億歐元,同比增長33.6%;德國對中國出口額為1068億歐元,同比增長3.1%。過去數十年,在德國最重要進口來源地排名中,中國1980年位列第35位,1990年排名上升至第14位,2015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德國進口產品最多的國家。

“盡管大環(huán)境存在壓力,但是全球大多數流動都表現得頗為強勁。雖然新冠疫情所帶來的經濟影響遲遲未能散去,但2021年和2022年,全球商品流動卻兩度創(chuàng)下了歷史新高。”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兼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聯席院長華強森(Jonathan Woetzel)告訴記者。

從種種跡象來看,全球化并未退化,而是在逐步演化,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在可預見的未來,相互緊密依賴仍將持續(xù)作為全球經濟的一大特點。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全球各國需要面對的一個現實是,沒有哪一個區(qū)域能做到自給自足,世界需要互相依賴,“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表示,目前,全球各區(qū)域都至少有一種重要資源或產成品其25%的需求需要通過進口來滿足。在電子、基礎金屬和化學品等多個產成品價值鏈中,中國都是凈出口國。與此同時,中國也是所有資源和知識產權的凈進口國。中國有超過一半的知識產權需求需要通過進口來滿足,礦產和能源資源需求也有1/4以上依賴進口。在某些行業(yè),即便中國是凈出口國,但通常也會從其他國家/地區(qū)采購重要技術。例如,雖然中國貢獻了全世界80%以上的天然石墨提取和精煉,但仍要在一些關鍵加工元素上依賴其他國家/地區(qū)。

另一方面,貿易商品“集中”在原產地的情況非常普遍。全球大約有40%的貿易是“集中化的”,即進口國需依賴于3個或3個以下的供應國;其中,約3/4的集中化是由各經濟體的實際國情所決定。即便全球范圍內存在多元供應商,一些經濟體也通常只從少數幾個供應國采購產品,這些情況約占全球貿易的30%。

作為出口方,中國是“全球性的集中化”和“由國情決定的集中化”的來源地,是全球筆記本電腦、手機和口罩的集中供應方。中國這三個產品為全球提供了約70%至80%的供應量。而作為進口方,中國也受到集中化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在具有“全球性的集中化”的商品中(諸如鐵礦石和大豆),中國需要依賴少數供應國。

跨國企業(yè)至關重要

跨國公司身處全球價值鏈系統(tǒng)的核心,能對全球流動產生巨大影響,是塑造繁榮增長的未來世界的排頭兵。

在互聯互通的世界中,跨國公司是利用全球流動實現增長和打造韌性的關鍵。全球流動對于各經濟體的運行和規(guī)模各異的企業(yè)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貢獻全球約2/3出口的跨國公司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但他們面臨著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huán)境:在某一市場的運營可能會在其他市場帶來重大風險。

問題該如何解決?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認為,跨國公司或可考慮采取如下幾種行動方案:一是通過深入參與服務和無形資產等日益重要的全球流動,尋求增長機遇;二是通過業(yè)務多元化、建立更牢靠的供應商關系以及本地化運營等手段,增強自身韌性;三是發(fā)揮自身在全球流動中的核心地位,尋找機會塑造系統(tǒng)性韌性,通過“抱團取暖”實現多方共贏。

在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董事合伙人成政珉(Jeongmin Seong)看來,跨國公司對全球流動的影響巨大,跨國企業(yè)占到全球出口總額的2/3,在全球貿易體系中扮演著核心角色。相應地,在華跨國企業(yè)也正在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考慮調整發(fā)展戰(zhàn)略,尋求包括本地化、多元分散化或加大投資等不同路徑。

對跨國公司而言,企業(yè)的生存發(fā)展離不開順暢的全球流動。具體的依賴程度則取決于每一家公司所在的行業(yè)及其自身的特質。例如,如果一家典型的跨國汽車制造企業(yè)在供應鏈上同時遭受沖擊,無法獲得所需的全球流動,將會有高達40%-60%的企業(yè)價值面臨風險。盡管對不同的跨國公司而言,不同類型的供應鏈中斷產生的相對影響差異巨大,但對所有公司來說,這種影響都不容小覷。

全球互聯迎來“新風口”

世界發(fā)展方向并非是要逆轉全球化,而是在對已有的全球連接進行重置。企業(yè)不應放棄全球化,消極地退居一隅,而應更新認知,以新的構想來重塑價值鏈,為實現增長和韌性的雙重收獲做出貢獻。

“將來的挑戰(zhàn)在于,如何充分利用全球互聯的好處,同時控制相互依賴所帶來的不足和風險。流動的中斷往往會對下游經濟和企業(yè)產生重大影響,而當一些關鍵產品的來源只集中在少數地區(qū)時,這一影響將會更甚?!绷止鹕彵硎?,“中國也需要做好準備以應對這一挑戰(zhàn)?!?/p>

全球價值鏈始終處在逐步演化的過程中,未來10年,新生力量或將加速其演化進程。1995年至2019年,在18條產成品全球價值鏈中,中國在其中15條的出口份額增幅都位居全球之首。并且,在全部18條價值鏈中,中國的份額均有所增長。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強調,全球價值鏈在不斷繼續(xù)演化,政策制定者們正積極重構那些被認為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價值鏈,但價值鏈的重構并不會在一夜之間完成,歷史上,全球價值鏈的轉移都是逐步推進的。單個國家/地區(qū)每年出口份額的漲跌通常不超過2%,而整個價值鏈每10年內累計轉移的比例也不過10%至20%。此外,新生力量或將加快半導體和制藥等關鍵領域的轉移速度。

整體而言,商品貿易在歷經30年的快速擴張后,其增長已經在2008年左右穩(wěn)定下來,但無形資產、服務和人才流動已經接過了接力棒,成為推動全球互聯的新生力量。2010至2019年,服務、留學生和知識產權(IP)流動的增長速度幾乎達到商品流動增速的兩倍。數據流動每年增長近50%。雖然中國目前約占全球商品出口的15%,但在服務及無形資產出口中所占的份額尚不到5%。

展望未來,全球互聯正迎來“新風口”。華強森表示,如今的全球經濟已經和過去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數據、創(chuàng)意、人才和服務等與知識和技能相關的流動正在成為推動當今世界互聯互通的關鍵紐帶。而在這些無形資產的流動中,中國仍然有很大機會加大其與全球的互聯水平。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 不絕于耳 去全球化 全球互聯

關閉
新聞速遞